中文 / English 距开幕仅剩
2024528日-530
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
搜索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建设智慧城市, 从做好智慧园区开始。

建设智慧城市, 从做好智慧园区开始。

来源:

“园区”不仅包括我们生活的住宅区,还包括工作的写字楼、工业园等。在这个复工复产的防控关键时刻,下沉式“园区”防护的出入测量体温、封闭管理、登记人员旅居史信息等手段是把关的基础方式亦是数据统计的重要来源。

但目前大多数的园区管理采取的依然是“原始”人工管理,弊端显而易见:对管理者而言,效率低下;对居民而言,不够人性化;对管理者和居民而言,也有进一步接触感染可能。

什么是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可以理解为是“迷你版的智慧城市”,从技术实现上可简单分为:感知层、数据/平台层和服务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出入口设备、摄像头、门禁对讲、人脸识别闸机、报警器等;平台层是以数据存储和分析为主的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应用层包括人员与车辆管理、物业管理以及社区运营等。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的场景在使用的设备、运营的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智慧园区的系统都离不开这三层。

如果将智慧园区的智能化程度从低到高简单分为:感知层智能、平台层智能和应用服务层智能。当前大多数的园区,都还处于感知层智能到平台层智能过渡的阶段。

感知层的智能化建设,是智慧园区建设的第一步,比如在门口安装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门禁设备、停车场安装具有车牌识别功能的闸机等。感知层的智能化只能解决“单点”问题,比如代替人记录车牌号这个“单点”的工作。但车辆出入停车场,还涉及到许多具体业务操作的问题,比如住户与非住户的收费标准不同,买下或租下车位的车主不需要收费即可出入……要解决这些更复杂的业务上的问题,就需要将在感知层收集的数据,与具体业务的数据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设平台层的智能。

平台的作用是将园区运营所需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使之能成为服务园区高效运营的“马达”,平台能融合越多维度的数据,园区的运营和服务就能越“智能”。

目前,大多数的“智慧园区”只是安装了智能设备,能实现部分简单业务的自动化,比如人员进出管理、车辆管理等。但整体而言,智慧化的水平仍不够高,否则本次疫情期间,就不会出现大量人工统计人员信息、制作纸质版出入证的现象出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园区智慧化解建设普遍不足,意味着智慧园区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G端市场颇具潜力

从管理者属性的角度,可以将智慧园区的客户分为G端(面向政府)和B端(面向企业)。G端的建设重点是管理精细化,尤其是人员管理精细化的提升上。从这个层面上看,G端市场的潜力要大于B端。为什么?因为面向G端的精细化管理是可复制且可延续的,通常还具有连锁反应。

从本次疫情来看,收集和管理园区出入人员的信息需求均来自政府部门,其次,一旦地方政府出台了智慧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那么辖区内的所有园区都会响应和执行相应政策。

B端客户以房地产商、物业、投资运营公司为主,这些主体建设智慧园区的目的在于提升利润。对房地产商而言,朝高质量发展转型已然迫在眉睫,而住宅和商业用地的智慧化建设就是一条“出路”。

虽然B端客户也在迫切地建设智慧园区,但B端客户涉及的行业众多,不同的行业的需求又不尽相同。因此,B端市场的总体规模看似庞大,但这个“大”市场,是由多个需求不同的“小”市场组合而成的。这是与G端市场“一扫一大片”的特征最大的不同。


“智慧化”是长期工作

智慧园区不会因为疫情而“爆发”,但会持续推进。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将工业园、住宅区等园区的管理与整个城市的管理相结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建设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都有一个“通病”:重建设、轻运营。许多园区安装了智能化的设备,也打造了相应的平台,但是却没有“用起来”。比如,一些高端的写字楼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但疫情期间依然需要用纸质版的出入证证明身份。这就是典型的看似“智慧”,但在管理的思维和方式上却依然“传统”的体现。

正是由于这些现存缺陷,为厂商提供了创造智能技术外的平台层建设机会。在这点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企业占据先机由单品类生产向平台方升级,基于自身门禁、道闸等硬件基础优势,率先整合并转型至智慧物联平台,旨在为园区智慧化运营提供全生态的服务。

AI企业也在发力,在平台层联动上发光发热:利用泛在数据连接技术的优势,综合智能门禁、二维码等无接触式技术对社区人员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大数据对网格/社区疫情趋势及群体健康趋势进行预测,辅助疫情管控人员决策。

但还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建设与管理思维必须要同时进步,才能让智慧园区的“智慧”真正发挥实效。否则“建设智慧园区”,也只是沦为一个口号。